文章 急性肠胃炎的起因有哪些?


 


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,主要表现为腹泻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。它的起因可以有多种,包括感染、食物中毒、药物反应等。以下是关于急性胃肠炎起因的一些常见情况:



病毒感染


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起因之一是病毒感染,如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、腺病毒等。这些病毒通过接触传播,如食物、水源、空气等途径感染人体,导致胃肠道炎症的发生。



细菌感染


细菌感染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原因之一。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、志贺氏菌等。这些细菌可以通过食物、水源、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,引起胃肠道炎症。



寄生虫感染


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急性胃肠炎的发生。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、钩虫、弓形虫等。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、水源、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,引起胃肠道炎症。



食物中毒


食物中毒也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食物中毒可以由于食物受到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微生物污染,或者食物存储、加工、烹饪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。进食受污染的食物后,人体会出现胃肠道炎症的症状。



药物反应


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。例如,某些抗生素、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,导致胃肠道炎症的发生。



其他原因


除了上述常见的起因外,急性胃肠炎还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引起,如食物过敏、化学物质刺激、放射治疗等。


总之,急性胃肠炎的起因非常多样化,包括病毒感染、细菌感染、寄生虫感染、食物中毒、药物反应等。了解这些起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避免胃肠道炎症的发生。同时,在面对急性胃肠炎症状时,也应及时就医,进行正确的治疗。


 
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112阅读

文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


幽门螺杆菌感染后,细菌会通过胃酸的保护机制,钻入胃黏膜并定植。大多数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胃痛、胃灼热、胃酸倒流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。


 


幽门螺杆菌有哪几种类型




  1. CagA阳性型(CagA-positive):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60-70%。CagA(细胞致癌抗原A)是一种细菌分泌的蛋白质,与导致胃黏膜炎症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相关。




  2. CagA阴性型(CagA-negative):约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30-40%。这些菌株不分泌CagA蛋白质,但仍然可以引起胃黏膜炎症和其他胃病。




此外,还有其他一些罕见的幽门螺杆菌亚型,如:




  1. VacA阳性型(VacA-positive):这些菌株分泌VacA(细胞致毒素A)蛋白质,它可以破坏胃黏膜细胞,导致溃疡和其他胃病的发生。




  2. VacA阴性型(VacA-negative):这些菌株不分泌VacA蛋白质。




不同类型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病理效应,如引发胃炎、胃溃疡、胃癌等。因此,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类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。


 


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


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在一些人身上可能会引起以下症状:




  1. 消化不良:最常见的症状是消化不良,包括胃灼热、胃痛、胃胀、恶心、呕吐、嗳气等。




  2.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溃疡症状包括腹痛、腹部不适、胃酸倒流等。




  3. 慢性胃炎: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,症状包括胃痛、胃灼热、胃胀、食欲减退等。




  4. 消化道出血:在一些情况下,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,表现为黑便或呕血。




  5. 不明原因的贫血: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贫血,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和胃溃疡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,从而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。




 


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哪些疾病?


感染了幽门螺杆菌(Helicobacter pylori)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疾病:




  1. 慢性胃炎(Chronic Gastritis)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慢性胃炎可引起胃黏膜炎症,导致胃痛、消化不良和胃酸倒流等症状。




  2. 胃溃疡(Gastric Ulcer)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,导致胃酸和消化液对胃壁的腐蚀,形成溃疡。胃溃疡可引起胃痛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和呕吐等症状。




  3. 十二指肠溃疡(Duodenal Ulcer):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类似,但溃疡形成在十二指肠的上部。常见症状包括腹痛、消化不良和饥饿感。




  4.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(MALT)淋巴瘤: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。这是一种罕见的胃癌类型,但通过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,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该疾病。




  5. 胃癌(Gastric Cancer):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,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。其他因素如遗传、饮食和环境等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生。




 


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




  1. 口-口传播: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腔-口腔接触,例如亲密接触、共用餐具、共用牙刷等。这种传播方式尤其在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之间较为常见。




  2. 粪-口传播: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粪便传播,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接触污染食物、水源等情况下。例如,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可能导致感染。




  3. 医疗操作:在一些医疗操作中,如内镜检查、胃镜检查、胃肠道手术等,如果操作不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,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。




  4. 垂直传播:孕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,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细菌传给新生儿。




  5. 其他途径:还有一些研究表明,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唾液、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,但这些传播途径的重要性尚不完全清楚。




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并不完全清楚,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差异。为了预防感染,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避免与感染者的亲密接触,注意食物和饮水的卫生安全,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筛查。


 


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




  1. 儿童和青少年: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。这可能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,容易受到感染。




  2. 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: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腔-口腔接触传播,因此与感染者有亲密接触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更容易感染。




  3. 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: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与卫生条件密切相关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,如卫生设施不完善、饮用水源污染等情况下,感染的风险较高。




  4. 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: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感染。因此,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的人群更容易感染。




  5. 有胃病史或胃溃疡的人:胃溃疡和其他胃病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受损,从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。




  6. 免疫系统受损的人:免疫系统受损的人,如接受器官移植、化疗、激素治疗等人群,其免疫功能较弱,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。




 


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




  1. 呼气试验: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,通过检测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。患者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种含有标记氢或碳的物质,然后通过呼出气体样本进行检测。




  2. 血清抗体检测: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。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去或现在的情况,但不能确定感染的具体时间。




  3. 粪便抗原检测: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。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感染的当前情况,对于诊断和治疗监测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



  4. 胃镜检查:胃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方法,可以通过取黏膜组织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。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准确的结果,同时还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胃溃疡或其他胃病。




 


幽门螺杆菌如何预防




  1.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:勤洗手、避免接触污染物,特别是在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。




  2. 食品安全:避免食用不洁食物,尤其是生或未煮熟的食物,如生肉、生鱼等。




  3. 饮食调理:避免过饱和过度饮酒,尽量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



  4.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、杯子等个人物品。




  5. 注意水源卫生: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,特别是在旅行时。




  6. 接种疫苗:目前还没有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疫苗,但疫苗的研发正在进行中。




 


幽门螺杆菌治疗好后,还会复发吗?


幽门螺杆菌治愈后是有可能复发的。未足量、足疗程服药、细菌产生耐药以及再次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复发。


1、未足量、足疗程服药:目前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主要应用四联根治疗法,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、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。需连续口服14天,停药30天后再次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明确是否杀菌成功。若服药中间出现间断、服药量不足、行检查30天以内服药抗生素、抑酸药物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结果假阴性,认为已经治愈,出现复发的情况。因此,治疗后复查一次呼气试验还不能提示细菌百分之百清除,一般在根治后3年复查呼气试验结果阴性才提示完全治愈。


2、细菌产生耐药性:由于中国地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,较好的方案也可能有10%-20%的失败率。有可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后,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再次引起感染。此时,细菌较难完全清除,需更换抗生素,再次治疗。


3、再次感染: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。即使既往感染后治愈,也有可能再次感染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在餐馆就餐,提倡使用公筷。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,应避免与其共餐,定期给餐具消毒。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水杯、牙刷等私人物品。


 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108阅读

文章 脾胃调理有多重要?


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的健康状况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脾胃调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,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脾胃调理的重要性。



脾胃调理对于消化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。脾胃功能良好,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,将其转化为能量供给身体各个部位,保证身体正常运转。如果脾胃功能不好,则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、吸收,导致营养供应不足,出现消瘦、乏力等问题。因此,脾胃的良好调理非常关键,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。



脾胃调理对于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。脾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承担着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。脾胃功能不佳,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,抵抗力下降,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。而通过脾胃调理,可以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,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,降低患病几率。



脾胃调理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。中医认为脾胃与情绪有密切关系,脾胃失调常常会导致情绪低落、焦虑、易怒等问题。通过脾胃调理,可以平衡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,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,使人保持愉快、稳定的心态。



脾胃调理对于预防疾病具有积极意义。脾胃功能良好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,调节人体的内环境,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。一些与脾胃相关的疾病,如胃炎、胃溃疡等,通过脾胃调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。



脾胃调理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。良好的脾胃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、提高免疫力、改善情绪和预防疾病。因此,我们应该注重脾胃的调理,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,避免暴饮暴食,合理搭配食物,注意休息和调节情绪,以保持脾胃的良好状态,维护身体健康。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102阅读

文章 中医常说的脾胃虚,是怎么引起的?

中医常说的脾胃虚是指脾胃功能的失调和虚弱,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。脾胃起着消化吸收和转化营养的重要作用,所以当脾胃功能出现问题时,人体无法有效地消化食物,导致营养吸收不良,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脾胃虚症状。


那么,脾胃虚是如何引起的呢?



首先,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脾胃虚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现代人普遍喜欢吃油炸、辛辣、冷饮等刺激性食物,这些食物不仅给脾胃带来负担,还容易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。长期不规律的饮食,过量的进食,亦或者是暴饮暴食,都会导致脾胃过度劳累,最终出现脾胃虚的症状。



其次,情绪因素也是导致脾胃虚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情绪焦虑、悲伤、郁闷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,导致脾胃气机紊乱,从而引发脾胃虚的表现。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加重,会让脾胃更容易受损。



此外,生活习惯也会对脾胃虚起到重要的影响。长期睡眠不足、过度劳累、缺乏运动等生活不规律的习惯,会使得脾胃功能减弱,造成脾胃虚。



最后,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脾胃虚。有些人天生体质较弱,脾胃功能不够健全,容易出现脾胃虚的情况。同时,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到脾胃的健康,例如湿气重、寒冷潮湿的环境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行,从而加剧了脾胃虚的发生。



以上所述,脾胃虚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,不良的饮食习惯、情绪因素、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脾胃虚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,合理安排生活,避免脾胃虚的发生。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5阅读

文章 脾胃不好会引发哪些疾病?

导语: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,脾主运化水谷,胃主受纳之品。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,就会对整个身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本文将介绍脾胃不好可能引发的一些常见疾病。



消化不良:


脾胃不好往往导致消化功能减弱,造成胃纳减少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胃口敏感等症状。长期不良的消化功能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,导致营养不均衡,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和相关的疾病。
胃溃疡:


脾胃功能不好时,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,胃酸分泌过多,胃酸腐蚀黏膜,引起溃疡。胃溃疡常伴随着胃痛、饭后不适等症状,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,可能导致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后果。



肠易激综合症(IBS):


脾胃功能失调还可能导致肠道问题,如肠易激综合症。该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、腹泻或便秘、排便习惯改变等,严重时会导致生活质量降低。



腹胀与胃食管反流病(GERD):


腹胀是脾胃不好的典型症状之一,可能导致胃气积聚,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排气功能。另外,脾胃不好还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病,即胃酸逆流至食管,导致胸骨后灼热感、嗳气和声音嘶哑等症状。



肥胖和代谢综合症:


脾胃不好往往导致消化功能减弱,新陈代谢下降,容易导致脂肪堆积,引发肥胖。而肥胖又与多种慢性疾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。



结语:脾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良好的功能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当脾胃功能不好时,可能引发消化不良、胃溃疡、肠易激综合症、腹胀与胃食管反流病以及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等一系列疾病。因此,保持脾胃健康,注意饮食习惯、合理膳食、规律作息以及适量运动,对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。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128阅读

语音 幽门螺杆菌能治疗好吗

视频内容





通常情况下,通过规范的治疗方案,按疗程服用药物,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治疗好。目前临床及专家共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四联疗法,也就是一种拉唑类药物配合两种抗生素,一种铋剂联合治疗。
抗生素的作用是杀菌,常用的抗生素有替硝唑片、克拉霉素片。铋剂是用于保护胃黏膜的药物,可选择枸橼酸铋钾片。拉唑类药物用于抑制胃酸分泌,常见药物有艾普拉唑肠溶片、奥美拉唑肠溶胶囊、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。由于幽门螺杆菌在酸性条件下更易生存和繁殖,所以一般建议患者选择抑酸时间更长的艾普拉唑肠溶片。
服药期间建议患者戒烟酒,清淡饮食,并且保持良好心态,相信不久后疾病就能够得到治愈。



 





李建 | 中医科| 副主任医师
Slide-1
权威专业的健康科普平台_健康资讯_亿生康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