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门螺杆菌感染

李建 | 主任医师
亿生康互联网医院 全科
幽门螺杆菌(Helicobacter pylori)是一种常见的细菌,主要寄居在人类胃黏膜中。它是胃炎、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后,细菌会通过胃酸的保护机制,钻入胃黏膜并定植。大多数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胃痛、胃灼热、胃酸倒流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。
幽门螺杆菌有哪几种类型
-
CagA阳性型(CagA-positive):这是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60-70%。CagA(细胞致癌抗原A)是一种细菌分泌的蛋白质,与导致胃黏膜炎症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相关。
-
CagA阴性型(CagA-negative):约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30-40%。这些菌株不分泌CagA蛋白质,但仍然可以引起胃黏膜炎症和其他胃病。
此外,还有其他一些罕见的幽门螺杆菌亚型,如:
-
VacA阳性型(VacA-positive):这些菌株分泌VacA(细胞致毒素A)蛋白质,它可以破坏胃黏膜细胞,导致溃疡和其他胃病的发生。
-
VacA阴性型(VacA-negative):这些菌株不分泌VacA蛋白质。
不同类型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病理效应,如引发胃炎、胃溃疡、胃癌等。因此,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类型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
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,但在一些人身上可能会引起以下症状:
-
消化不良:最常见的症状是消化不良,包括胃灼热、胃痛、胃胀、恶心、呕吐、嗳气等。
-
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溃疡症状包括腹痛、腹部不适、胃酸倒流等。
-
慢性胃炎: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,症状包括胃痛、胃灼热、胃胀、食欲减退等。
-
消化道出血:在一些情况下,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,表现为黑便或呕血。
-
不明原因的贫血: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贫血,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和胃溃疡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,从而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。
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哪些疾病?
感染了幽门螺杆菌(Helicobacter pylori)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疾病:
-
慢性胃炎(Chronic Gastritis)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慢性胃炎可引起胃黏膜炎症,导致胃痛、消化不良和胃酸倒流等症状。
-
胃溃疡(Gastric Ulcer):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,导致胃酸和消化液对胃壁的腐蚀,形成溃疡。胃溃疡可引起胃痛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和呕吐等症状。
-
十二指肠溃疡(Duodenal Ulcer):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类似,但溃疡形成在十二指肠的上部。常见症状包括腹痛、消化不良和饥饿感。
-
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(MALT)淋巴瘤: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有关。这是一种罕见的胃癌类型,但通过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,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该疾病。
-
胃癌(Gastric Cancer):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,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。其他因素如遗传、饮食和环境等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生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
-
口-口传播: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腔-口腔接触,例如亲密接触、共用餐具、共用牙刷等。这种传播方式尤其在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之间较为常见。
-
粪-口传播: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粪便传播,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接触污染食物、水源等情况下。例如,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可能导致感染。
-
医疗操作:在一些医疗操作中,如内镜检查、胃镜检查、胃肠道手术等,如果操作不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,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。
-
垂直传播:孕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,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细菌传给新生儿。
-
其他途径:还有一些研究表明,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唾液、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,但这些传播途径的重要性尚不完全清楚。
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并不完全清楚,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差异。为了预防感染,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避免与感染者的亲密接触,注意食物和饮水的卫生安全,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筛查。
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
-
儿童和青少年: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。这可能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,容易受到感染。
-
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: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腔-口腔接触传播,因此与感染者有亲密接触的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更容易感染。
-
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: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与卫生条件密切相关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,如卫生设施不完善、饮用水源污染等情况下,感染的风险较高。
-
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: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感染。因此,食用不洁食物或水源的人群更容易感染。
-
有胃病史或胃溃疡的人:胃溃疡和其他胃病可能会导致胃黏膜受损,从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。
-
免疫系统受损的人:免疫系统受损的人,如接受器官移植、化疗、激素治疗等人群,其免疫功能较弱,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。
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
-
呼气试验: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,通过检测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。患者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种含有标记氢或碳的物质,然后通过呼出气体样本进行检测。
-
血清抗体检测: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。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过去或现在的情况,但不能确定感染的具体时间。
-
粪便抗原检测: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。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感染的当前情况,对于诊断和治疗监测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-
胃镜检查:胃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方法,可以通过取黏膜组织样本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。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准确的结果,同时还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胃溃疡或其他胃病。
幽门螺杆菌如何预防
-
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:勤洗手、避免接触污染物,特别是在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。
-
食品安全:避免食用不洁食物,尤其是生或未煮熟的食物,如生肉、生鱼等。
-
饮食调理:避免过饱和过度饮酒,尽量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-
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、杯子等个人物品。
-
注意水源卫生: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,特别是在旅行时。
-
接种疫苗:目前还没有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疫苗,但疫苗的研发正在进行中。
幽门螺杆菌治疗好后,还会复发吗?
幽门螺杆菌治愈后是有可能复发的。未足量、足疗程服药、细菌产生耐药以及再次感染等因素均可引起复发。
1、未足量、足疗程服药:目前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主要应用四联根治疗法,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、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。需连续口服14天,停药30天后再次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明确是否杀菌成功。若服药中间出现间断、服药量不足、行检查30天以内服药抗生素、抑酸药物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结果假阴性,认为已经治愈,出现复发的情况。因此,治疗后复查一次呼气试验还不能提示细菌百分之百清除,一般在根治后3年复查呼气试验结果阴性才提示完全治愈。
2、细菌产生耐药性:由于中国地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,较好的方案也可能有10%-20%的失败率。有可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后,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再次引起感染。此时,细菌较难完全清除,需更换抗生素,再次治疗。
3、再次感染: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。即使既往感染后治愈,也有可能再次感染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应减少在餐馆就餐,提倡使用公筷。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,应避免与其共餐,定期给餐具消毒。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水杯、牙刷等私人物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