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 三分钟了解古代对熊胆粉的不同用法
目前中国熊胆粉的来源主要依靠人工养殖。通过无管引流胆汁的方法获得中国在册的熊胆厂有68家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西南的四川,云南等地和东南福建温州沿海地区。所以养殖的熊种类多以黑熊为主。
熊胆粉为熊科动物黑熊精胆囊手术引流胆汁而得的干燥品。临床作为熊胆药物使用,经医学,药学研究,熊胆粉已成为安全有效,质量可控获国家卫生部批准的一类新药。
从历代本草记载看熊胆的临床应用。熊胆的使用历史悠久,可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疾病。
《新修本草》曰:"疗时期热盛变为黄疸,暑月痢疾。
《日华子诸家本草》云:“治疳疮,耳鼻疮,及诸疳疾。”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云:“治疔疽。”
《外台秘要》用熊胆疗蛔心痛,
《备急千金方》治5种痔疮10年不愈之症。
到了宋代
《太平圣惠方》记录熊胆相关方剂(熊胆、青黛、蟾酥、黄连、牛黄)治小儿奶疳、黄瘦、体热心烦。另有用熊胆半分,汤化后,调涂于鼻中,治小儿恶疮、蚀鼻。
到了明代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退热,清心,平肝,明目去翳,杀蛔、蛲虫。”
《医学入门》曰:“胆苦明目涂痔疮,涂恶疮、痔瘘。”小儿惊风积痫良,杀虫消疸止久痢。
《本草蒙筌》曰:“治男女时气热蒸,变为黄疸;治疗小儿风痰壅塞,发为惊痫;驱五疳、杀虫、敷恶疮散毒,痔病久发不愈,涂之必见奇效。”
清代《本草述》云:“治喉痹。”
《本草述钩元》记载熊胆:“凉心平肝,为手少阴足厥阴阳明药。点眼,去翳开盲,涂恶疮痔,疗虫牙蛔痛,治小儿风热惊痫,杀疳虫,疗时气热盛黄疸,暑月久痢。”
《得配本草》记载熊胆:凉心平肝,为眼障疳虫之要药,并治黄疸惊痫。
《外科全生集》载梅花点舌丹(熊胆、冰片、硼砂、沉香等研末制丸)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作用, 主治疔毒恶疮、 无名肿毒、乳娥、咽喉肿痛。
由此可见,熊胆广泛用于黄疸、霍乱、痢疾、蓄 血、癫狂、血淋、小儿疳积、虫积腹痛、小儿惊痫;目 赤、 翳障、喉痹、乳蛾、耳鼻生疮;痔疮、无名肿毒、疔毒恶疮等内科、外科、儿科、耳鼻喉科等其他各科疾病,为中国临床常用的名贵药材之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