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

李建 | 主任医师
亿生康互联网医院 全科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,其定义为血液中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,超过正常范围。
糖尿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两类:
一类是胰岛素分泌不足,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被细胞吸收利用;
另一类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,导致血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利用。
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,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、2型糖尿病、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。
糖尿病的症状表现
多饮、多尿、多食、体重下降、疲劳、视力模糊、感染易发等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可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。
糖尿病的治疗
1.饮食控制: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,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,避免高糖、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。建议选择低GI(血糖指数)食物,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的摄入。
2.运动锻炼: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,增加胰岛素敏感性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。
3.药物治疗:根据病情和血糖控制情况,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进行治疗。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、磺脲类药物等,以及胰岛素注射。
4.血糖监测:定期监测血糖水平,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、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。
5.糖尿病教育:接受糖尿病教育,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和管理技巧,学会自我监测血糖、注射胰岛素等。
6.并发症管理:定期进行相关检查,如心血管疾病、肾脏疾病、神经病变、眼部疾病等的筛查和治疗。
糖尿病常见用药
-
口服降糖药物:
- 二甲双胍(Metformin):常用作一线口服药物,可以降低肝脏糖原的产生,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,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。
- 磺脲类药物(Sulfonylureas):如格列本脲(Glibenclamide)、格列吡嗪(Glipizide)等,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。
- α-葡萄糖苷酶抑制剂(Alpha-glucosidase inhibitors):如阿卡波糖(Acarbose)和伏格列波糖(Voglibose),通过抑制肠道中α-葡萄糖苷酶的活性,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,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。
-
胰岛素替代治疗:
-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(Rapid-acting insulin):如胰岛素注射液(Insulin lispro)、胰岛素异构体(Insulin aspart)等,用于餐前注射,以控制餐后血糖水平。
- 中长效型胰岛素(Intermediate-acting insulin):如中效胰岛素(NPH insulin),用于维持胰岛素基础水平,通常需要两次或更多次注射。
-
胰岛素增敏剂:
- 胰岛素增敏剂(Insulin sensitizer):如胰岛素敏感剂(Pioglitazone)和罗格列酮(Rosiglitazone),通过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降低胰岛素抵抗。
需要注意的是,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个体化制定。药物治疗通常是辅助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一部分。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,并定期复诊,以确保糖尿病得到有效管理。
糖尿病的并发症
-
心血管疾病: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、心肌梗死、中风和高血压的风险更高。
-
眼部并发症: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,可能导致失明。其他眼部并发症包括白内障和青光眼。
-
肾脏疾病: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肾脏并发症,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。
-
神经病变: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的神经,导致感觉异常、疼痛、肌肉无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。
-
下肢循环障碍:糖尿病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疾病,使血液循环不良,增加患者患足部溃疡和坏疽的风险。
-
肥胖和代谢综合征: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肥胖和代谢综合征,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。
糖尿病的诊断依据
主要包括症状、体征、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。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≥7.0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,或糖化血红蛋白≥6.5%等。
糖尿病的就诊科室通常为内分泌科或者糖尿病科。
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
-
健康饮食:保持均衡的饮食,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,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的摄入。避免高糖、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。
-
适量运动: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有氧运动,每周至少150分钟。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、增加胰岛素敏感性,降低血糖水平。
-
控制体重:保持适当的体重,避免肥胖和过度肥胖。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,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。
-
戒烟限酒:吸烟和饮酒都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,应该尽量戒烟并限制饮酒。
-
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血糖检测,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、超重或肥胖、高血压等高危人群,应该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。
-
控制压力: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学会应对压力。
请注意,以上措施可以帮助降低糖尿病的风险,但并不能完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。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,应该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,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。